我中心博士研究生、武汉轻工大学李技文副教授所著的《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一书由民族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出版,该著系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利用和保护研究”最终成果,凡48万字,中心主任柏贵喜教授为之作序。
新时代建设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与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地方性的生态知识,发挥各族人民的生态智慧。该著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深入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及其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用实践与互动逻辑,并建构了调适美丽乡村生态意蕴与保护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对策系统。该著对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生态人类学理论,推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柏贵喜教授在该著序言中指出:“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文献资料,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充分借鉴和反思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现代性理论、深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及其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用实践与互动逻辑,并建构了调适美丽乡村深层生态意蕴与保护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对策系统。”柏贵喜教授认为:“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对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生态人类学理论,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该书在孔夫子网、当当网、京东网、中图网、读书网、均有销售。期待各位读者和研究同仁阅读品鉴、切磋交流。
作者简介:李技文出生于1985年9月,侗族,贵州施秉人,中共党员,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主要从事民族学、文化产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共5项。合著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近50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
附: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之界定
(一)“生态知识”的内涵
(二)界说“美丽乡村”
三、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田野工作
(一)创新之处
(二)田野工作
第一章 学术前史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国外有关生态人类学研究
一、早期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对生态现象的关注
二、20世纪20—4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的生态研究
三、20世纪50—60年代生态人类学的诞生及其发展
四、20世纪70—90年代生态人类学的繁荣与多元发展
五、21世纪的“新生态人类学”——环境人类学转向
六、研究评价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研究
一、生态知识的价值及其对环境的保护
二、地方性生态知识对草原生态的维护
三、地方性生态知识对生态安全的维护
四、地方性生态知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研究评价
第三节 我国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一、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与村落文化保护传承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设计与品牌传播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探索
五、研究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生存场域与田野空间..
第一节“生存场域”与“空间”的内涵
一、理解“生存场域”
二、界说“空间”
第二节 自然生存场域与文化生存场域
一、自然生存场域
二、文化生存场域
第三节 村落场域——田野空间
一、“家乡”田野村落
二、“他乡”田野村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第一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分析
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
二、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分类体系
第二节 少数民族认知型生态知识及其内容
一、宇宙观与生态伦理思想
二、生态价值观与历法中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少数民族信仰型生态知识及其内容
一、自然崇拜与生态知识
二、图腾崇拜与生态知识
三、人为宗教与生态知识
第四节 少数民族生产型生态知识及其内容
一、农耕与畜牧型生态知识
二、林业与渔猎型生态知识
三、传统技艺型生态知识
第五节 少数民族生活型生态知识及其内容
一、聚落与建筑中的生态知识
二、节庆礼俗中的生态知识
三、民间歌谣中的生态知识
四、传统饮食中的生态知识
第六节 少数民族规约型生态知识及其内容
一、符号规约中的生态知识
二、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生态知识
三、现代村规民约中的生态知识
本章小结
第四章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实践理性表达
第一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
一、生态安全价值
二、绿色经济价值
三、生态教育价值
四、科学研究价值
五、生态伦理价值
第二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利用及其实践理性表达
一、“扫寨”仪式展演中的生态表征与实践理性
二、村落人口与环境耦合的生存智慧与实践理性
三、梯田生态系统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与利用实践
第一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助力少数民族美丽乡村的科学规划制定
二、助推少数民族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三、促进少数民族美丽乡村的绿色产业发展
四、推动少数民族美丽乡村的乡愁文化建设
第二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用功能
一、呈现生态美学功能
二、激发生态旅游功能
三、彰显生态修复功能
四、表达生态和谐功能
第三节少数民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用实践:基于四个民族村寨的案例分析
一、岜沙苗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旅游实践
二、玉湖纳西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实践
三、河湾土家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实践
四、杰珠藏族生态知识嵌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环保实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意蕴及其调适
第一节 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意蕴
一、对“深层生态思想”的学理性阐释
二、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深层生态意蕴
第二节 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意蕴的“消融”
一、“粉饰”——建构靓丽与原生风貌之忧愁
二、“污染”——人为侵扰与乡村环境之隐忧
三、“无味”——内涵缺失与乡愁韵味之消弭
四、“隐痛”——伦理缺位与生态保护之乏力
五、“逐利”——经济短视与生态理性之迷失
第三节 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调适对策
一、树立生态思维,领悟本来、外来与未来之关系
二、深挖乡村聚落生态内涵,建设原生型美丽乡村
三、振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增强美丽乡村乡愁意蕴
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加强美丽乡村环境保护
五、秉持“生态理性”原则,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六、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保护
第一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境遇及其保护意义
一、纾解传承之危机,激发生态知识传承活力
二、改变濒危现状,维护民族地区“两个多样性”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生态知识利用安全
第二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保护的主要模式
一、传承性保护
二、生产性保护
三、社区参与式保护
四、数字化保护
五、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少数民族生态知识保护的对策建构
一、国家在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参与——公众力量的积极支持
三、民众自觉——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民族生态知识的发掘利用
二、民族生态知识有其独特的生存场域与结构类型
三、民族生态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彰显了突出的利用价值
四、民族生态知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天然“营养剂”
五、保护民族生态知识--在发展中传承生态文化基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