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4-10-10 浏览次数:
中南民族大学1985年开设计算机软件专业,1989年成立计算机系,同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1998年将计算机系原有两个专业合并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经过近40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学校办学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育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协调发展,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创新型工科学院。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弘扬“敬业乐群、兼容创新”的学院文化,探索出一条“厚基础、善思维、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7个本科专业。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并进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c-等次。
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99人,教授13人,副教授42人,硕士生导师55人,博士生导师3人。近年来,学院入选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一流课程6门,教师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类奖项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89项,每年纵向和横向到账经费近千万元。学院现有办公、实验、科研用房16000平米,各类专业实验室、工作室、研究室30多个。拥有国家民委信息物理融合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制造企业智能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区块链与智能管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数字化智能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控制与先进制造技术、智能计算理论与网络安全、下一代网络体系智能安全理论与技术4个科研团队。建有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湖北省计算机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慧农业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先进计算与智能光电产业学院等省部级教学平台。坚持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智慧农业成果已在武陵山片区和边疆地区的13个省区市和50多个县市得到转化和推广,为200多个示范基地、3000多家新型农业主体以及超过10万的农户提供智慧农业服务。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学院与加拿大泽维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拉克罗斯校区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学习深造,为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育人实效、提升学术水平搭建了良好平台。学院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校区联合培养3 2软件工程硕士,至今已近20年,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教改研究、教育模式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毕业生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现有本科生和研究生2800余人。学院注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突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及科技作品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锦标赛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并屡次斩获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学院与华为、百度、腾讯、金山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团队入选共青团中央“三下乡”全国性示范实践团队,“新思路”团队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荣获“长江学子”、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等荣誉称号,入选光谷“3551”人才支持计划,学生在ccf推荐a类期刊和会议等发表论文160余篇。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计算机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将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责主业,推动学院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由工科大院向工科强院转变,为学校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贡献计科学院智慧和力量。(2024年9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