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教师节刚过,获得学校第七届教学标兵表彰的何冬兰教授就和自己的4名研究生一起,奔赴千里之外的神农架林区采集生物样本。戴上厚厚的手套,紧紧绑上白布裹腿,年近花甲的何老师精神抖擞,丝毫不落年轻人半步。
从当年的湖北农学院,到如今的中南民族大学,何老师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37年。这37年中,她潜心育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精于科研,热忱服务社会;她勤于管理,兼任过学校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等多个职务。5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这诸多荣誉,是她辛勤耕耘数十年的见证,而于何老师来说,最大的荣誉与欣慰却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自己的悉心指导下茁壮成长。
以兴趣为指引,激发课堂教学能效
受中学老师的影响,何冬兰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多年来,何老师不仅深耕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在课堂内外,她都以兴趣为引,努力激发出最大的育人能效。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何老师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何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一是确保学生中心,实现铸魂培能。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决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二是巧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她坚持将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研学、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主张学生们人人参与,共同进步。三是精心设计,案例育人。在何老师的课堂中,她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案例,如一些杰出人物、成就、重大事件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宽严相济,多元考核。何老师坚持过程评价多样性、课堂讨论激励性与终结评价阶梯性三者相结合的三性评价体系,压力与激励并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都能学有所获。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讨论课。
除了课堂教学外,何老师还担任本科生班(年级)主任和班导师,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了整体引导教育、个性培养督促、重点关注跟踪,力促全体同学各有进步。她担任年级(班)主任的原化学系1992级化学、生物化学2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当年考研率创该专业历史新高,85名毕业生全部顺利完成学业且已在教育、业界、政界各有建树;202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30名同学学业顺利、身心健康,正在为本科毕业、走上新征程积极准备;所指导的28名硕士研究生中除6人在读外,22人顺利毕业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都各有所成。
科研教研并重,服务社会与教学
何老师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辅相成,它们来自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最终应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教学提升。
怀揣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何老师开创了民大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并成立了相关的实验团队。她先后主讲《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资源微生物学》等课程。在取得一些教学成果之后,她便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老师,自己则去开设微生物学的新课程,可谓是可谓引领了我校微生物学系列专业课程的发展。
何老师所有课程教学均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主题研讨式、项目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注重科教融合、产教协同,所承担的课程受到学生、同行的高度认可。自2012年学生网上评价课堂教学以来,她主讲28门次的本科生专业课程,学生评教获得优秀等级20门次,所主讲的《食用菌栽培学》公选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素质课程之一,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蘑菇课”,所主讲的研究生课程《微生物工程》每年均获评教优秀。此外,她还指导本科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2篇,发表科研论文21篇,获创新课题4项、其中2项为国家级,获省级学科竞赛三等奖1项。
何老师的教学同时也受到校外多方肯定,主讲的课程先后获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精品课程、省一流课程,所率团队获评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她的教学研究更是可圈可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并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
作为湖北省微生物资源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何老师在宜昌巴楚蔬菜科技有限公司设置了专家工作站,指导企业利用蔬菜尾菜和农作物秸秆发酵有机肥,不仅解决了当地尾菜和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缓解了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现象,协助企业获批省级有机肥登记品种1个,并获批国家高新企业、省级龙头企业等称号。她还带领团队2名教师担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为该地的农业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得到相关企业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在重庆市忠县食用菌企业作技术指导。
以心换心,亦师亦友亦家长
在一届又一届的众多学生心中,何老师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母亲般的存在。这一点,何老师2014级硕士研究生、现任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的万文结感触尤深。
谈及何老师,万文结提到最多的词便是“真诚”。他说:“何老师对我而言就是亦师亦母。作为老师,她全力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会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学生申请科研经费,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希望我们能够茁壮成长,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作为母亲,她会在我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耐心为我答疑解惑,在我眼中,何老师就是一个和蔼可靠的导师。”
“何老师带我们去神农架和七姊妹山采样时,拿蘑菇举例,如果照片拍得不够清晰,那何老师是必须要把照片拍清晰才肯罢休”,万文结回忆道。见微知著,何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支持她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项目。在神农架采样时,何老师也向她的学生们展示了其敏捷的科研思维。遇到蓝色伏革菌,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这种菌的颜色比较奇怪”,而何老师想的却是将蓝色伏革菌培养起来后其颜料可以应用在工业上。
带领研究生釆集虫草样品。
“真诚待人,互相尊重”是何老师一直坚持的与学生的相处之道。面对课堂上偶尔犯困的同学,她会在课间询问原因并善意地提醒要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何老师会在课堂上重点表扬作业完成良好的学生,以此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但不会点名批评完成不足的学生,而是指出不足之处表现在哪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每学期第一节课,她都会与学生“约法三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准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准吃东西,不准玩手机。同时何老师也会在进入教室后第一时间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她认为:“尊重是相互的,只要你注意尊重学生,遇到问题时善意地提醒,那么学生也会越来越尊重你,尊重你课堂上的一些规定。”
师生的感情不仅仅限于课堂。课外,何老师也与学生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的《食用菌栽培学》公选课采用课堂教学 实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食用菌栽培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食用菌收获的时候,何老师都会分批次邀请学生去她家中分享自己种出来的食用菌,举办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全菌宴”。
从教多年,何老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每逢佳节,何老师都能收到众多学生的节日祝福。即使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仍然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桃李不言,大爱无声,何老师以大爱默默滋养着学生的成长,也让她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时代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