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老师的办公桌很整洁,除了两个相框外几乎没有其他装饰品。“一幅是18级学生画的我上课时的样子,这也是我的微信头像。一张是学生毕业前的聚餐合照。”黄老师笑着介绍每个学生时,眼底满是骄傲与幸福。
“治学严谨、学者风范”“温润如玉、人品贵重”“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是学生们形容黄老师的词语。从实务部门走向高校讲台,黄老师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文化人,以情晓人,课堂内外双向奔赴
“记得在大一的第一堂课上,黄老师就能叫出很多同学的名字。”回忆起黄老师的课堂,法学院2017级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的陈含永神情欣喜依旧,“黄老师的课特别难抢,线上选课时几秒钟就满了。”一直以来,黄军老师的课堂都深受学生欢迎,甚至不少同学中午不休息也要提前占个前排位置。而这样“双向奔赴”的课堂,离不开黄老师多年来对“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教学观念的坚持与贯彻。
目中有人,要尽最大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教育不是流水性的工作,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从来不是沉默的无名氏。“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主体。每次开课,我会尽可能地记住所有同学的名字,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这是目中有人的基础。”黄老师分享道。在他眼中,每位学生都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主体,亦是可有所为的合格法律人。
心中有法,要传递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延展课堂深度与广度。自博士毕业,站上高校讲台起,黄老师始终要求自己不做照本宣科的老师。2020年,《民法典》颁布,黄老师积极投身法律宣讲公益活动,担任长江日报公益讲师团成员、湖北省《民法典》宣讲团成员,为湖北省恩施州州委州政府、河南省烟草公司信阳市公司等单位及各地社区提供宣讲服务。宣讲过程中,老百姓法治意识的普遍增强让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法律教育的成效与意义。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课堂。他乐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为他们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黄老师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同一问题会存在不同的解决路径,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路径,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法治人才。
黄老师坚持课内课外一体化推进,不仅在课内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在课外他也与学生有众多思想上的邂逅。“记得有次向黄老师请教民法问题,那天正好天气预报要下雨,黄老师本来打算回家收被子,不巧被我拦了下来。但老师依旧耐心地和我共同探讨,花了不少时间。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原本是想回家收被子的。”陈含永同记者分享着师生二人的趣事。黄老师笑称,被子虽然湿了,但是师生进行了一次不错的学术交流。与学生的相处让他深刻领悟到,教学相长不是一个空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推动老师思考,双方共同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黄老师谨记于心的“两性一度”。近8年,黄老师年均教学工作量超550学时,所授课程15次获评优秀。2012年,他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得优秀奖,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中,获评校第七届教学标兵。
心怀赤诚,知行合一,在过程中实现卓越
培养心中有爱的学生,要心怀赤诚之心。如果说“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是黄老师的教学锦囊,那锦囊的针脚里便是他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热情与敬畏。
2017-2023年,黄军老师任法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并担任法学专业负责人。在任期间,法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黄老师认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服务;二要深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学生携手共进;三要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打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四要具备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坚守底线意识;五要提升沟通表达能力,练好嘴巴子和笔杆子。而这也是他一直用行动探索的课题。
“我们追求的卓越不仅仅是结果,而更注重于追求卓越的过程。”2016年,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获准立项。黄军老师积极协助学院开设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大力支持学院西部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建设。在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并践行“德法兼修,分层共育”的梯田式人才培养模式。“法学院汇聚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上也做了个性化的区分,以此贴合不同学生的发展规划。”黄老师介绍道。在此基础上,2022年,黄老师与学院领导、老师们一起总结民族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学院人才培养特色,获得湖北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实践是法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培养环节,也是注重过程培养的一环。“民法不仅是我引以为傲的专业,更是我将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来源于黄老师在本科阶段的谆谆教导。”2017级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的曾卓为在大三时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绿茵体育官网的版权征文大赛,遗憾失利。在黄老师的鼓励下,大四时他再次参与,并获全国一等奖。他说:“黄老师逐字逐句修改了我的论文,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六易其稿。”今年,曾卓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多年来,黄军老师先后指导6名学生斩获国家级竞赛全国大学生绿茵体育官网的版权征文活动大奖,并获评为全国优秀指导老师;指导一个学生团队获得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指导四名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指导多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创项目。
相互成就,共谋进步,无惧两“新”挑战
从事教育事业近20年来,于黄老师而言,有两大“新”挑战。
一是“新”学生。“学生群体是年轻的、多样的,怎样和孩子们打好交道是个不小的挑战。”除承担多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外,黄军老师一直担任班导师(班主任)工作。他主动俯下身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性格,拉近师生距离,力求为学生成长带去实在、适时的帮助,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怎样对待,你就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他结合自身学习成长、工作经历及所见所闻,为学生提供贴切的专业成长规划建议;他在每一个特别的节日里给学生带去一些小惊喜,让学生感受到师长的温暖;他从各种渠道旁敲侧击,了解学生的课外状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他“跟”在学生后头,对网络热点热词委诚求当,亦师亦友,努力成为学生的同行者。
二是“新”发展的法律。面对变化发展的立法情况、新科技进步、财产形式不断丰富等学科发展,黄老师勤学不辍,先后主持两项部级课题、参与三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在《法学评论》《法商研究》《法学》《私法》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他灵活调整课程设计,与教研室老师们共同探讨,将新法新理融入课堂,并扩散于课外交流。在变化之下,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基础原理、实务知识及难点热点问题的同时,他侧重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以后怎样获取知识”,并进行阅读书目推荐,鼓励学生多交流分享,以输出倒逼输入。他认为,老师所讲仅是个人观点,甚至有可能是谬误,只有具备学习能力与方法,方有可能不断成长。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成就的事业。面对两大“新”挑战,黄老师有时甚至需要突破过往根深蒂固的认知,他也曾感到沮丧与疲惫,但办公桌上的师生合影、每年都会收到的润喉片、远方寄来的明信片、教师节的花束以及学生在课后仍然求知若渴的目光,都成为了他坚持和前行的不竭动力。回忆起和学生的故事,他眼中泛光:“我无数次被学生们的信任深深打动。作为一个老师,在南湖园这个地方,我既守候学生们回来分享成功的喜悦,也愿意倾听他们可能面临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