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80余项奖项,曾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对于这位来自阿坝州的藏族小伙马利帅而言,登上《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不仅是对他过去成绩的肯定,更坚定了他继续深造,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决心。
马利帅参加第四届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
复杂成长环境激发语言天赋
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马利帅,从小便置身于多元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阿坝州居民惯用的语言有普通话、藏语、四川方言三种,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方的习惯说法也有差异。耳濡目染之下,马利帅对语言极其敏感。
虽天性爱玩,但在教师母亲的培养下,马利帅从小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书中广博的知识满足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开始向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悄悄定下了“去成都上学”的目标,并为之默默努力。直到接到来自成都一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家人才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初中三年真正开启了马利帅对外语学习的热情,“身边同学们的英语水平都很高,我肯定不想落下”,,马利帅很坚定。系统化的英语学习开发了马利帅的语言天赋,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而初中学校所采取的以学生自学、课堂展演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全新授课方式,更是有效地锻炼了马利帅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开始,马利帅很不适应成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节奏,独自求学的孤单和与同学们在学业上的差距一度让他自卑沮丧。“那时我寄宿,放假了别的同学都有父母来接,我只能一个人乘车回去,有时周末晚上睡在寝室里,一层楼只有我一个人。我长得瘦瘦小小的,脸上还有高原红,同学们觉得我是外地来的,多少有些不看好我。”谈及此处时,马利帅很感谢母亲对他的鼓励,“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勇于表达自我并确定教育理想
出于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表达欲,进入大学后的马利帅积极参加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总决赛三等奖、国家民委“爱我祖国,兴我祖国”演讲比赛二等奖、湖北省“百生讲坛”省级银牌主讲人……舞台上的马利帅积极且自信,而这份耀眼,来源于台下的不懈努力。
由于在家乡使用方言居多,进入大学前,马利帅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于是,他加入了校主持人团队,日复一日地坚持普通话晨练,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展现自己的机会。“起初,我连学院迎新晚会的主持人选拔都落选了,后来通过不断地矫正练习,我终于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在民大,马利帅不仅把握住了许多表达自我的机会,还确定以后想要为之奋斗的方向——教育。被日语专业录取的他,在大二时毅然选择转入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就读。
谈及原因时,马利帅表示,虽然他对外语很感兴趣,但他第一次接触日语,和其他有学习基础的同学相比,他的积累远远不足,“在做一件事之前,我要确保自己有十足的底气”。
迷茫之下,马利帅忆起儿时。他突然发觉,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早已埋下了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希望将自己良好的表达与思维能力用于传授知识,“就像我妈妈一样”。
孜孜向学同时心系家乡文化传承
“未来好像一下子就明晰了。”转入教育学院后,马利帅才后知后觉地注意到教育理想初显的“端倪”:小时候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制作课件、初中时课堂展演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教态语调、高中时会习惯性地分析老师在授课时运用的教学方法……提及此时,马利帅将其称之为“教育研究意识的萌芽”。
而教育学院自由宽容的学习氛围则成为他往教育领域探索的“助推剂”。在必修课《课程论》的实践环节中,老师只布置了“设计一门课程”的任务,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马利帅带领小组制作了教材、练习题、微课,还完成了一整套教育平台方案。
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让马利帅愈发意识到教育对家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马利帅申请了主题为《民族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导师康翠萍教授的指导下,回到家乡藏区开展实地调研。目前,此项目已获得国家级立项,并发表论文一篇,依据项目调研结果撰写出的资政报告受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的采纳。
调研过程中,马利帅及其团队走访了许多嘉绒藏族文化传承人。在参观马尔康市第二中学“嘉绒之家”文化展览室时,讲解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的对嘉绒藏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让马利帅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
“继续深造,从事家乡的教育研究,致力于优秀文化传承发扬,这是我的理想和使命。”马利帅正色道。
(编辑:刘虹 来源:党委宣传部)